《華爾街日報》援引經濟學家的分析稱,在提前囤貨行為的刺激下,今后幾個月中國出口有望保持強勁增長。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顯示,當特朗普在2018年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時,美國企業也曾爭先恐后地在關稅實施之前提前囤積進口。這在兩國的進出口貿易數據其實也得到了充分的顯現: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進口額超過出口額的金額,在2018年上升(主要發生在關稅落地前),2019年則出現下降。
而上個月,中國的商品出口額數據也開始出現了明顯上升。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可能至少部分是由于美國大選結果不確定所導致的提前采購和發貨所驅動。
彭博社當地時間11月24日報道也指出,根據其于11月15日至21日調查的分析師平均預測,相比去年同期,預計中國今年第四季度的出口增長率將加速至7%。
這一預測相較于10月,也就是美國大選前的5%增幅有所提升,并將推動今年出口總額達到3.548萬億美元,超過2022年的歷史最高紀錄。
據國泰君安宏觀此前研究表示,搶出口現象在窗口期內普遍存在,表現為關稅威脅落地后一個季度內及關稅措施生效前一個季度內出現環比動能大幅超季節性的現象。
上屆特朗普任期內,對中國提出4次加征關稅,9成出口產品曾面臨關稅威脅,6成產品關稅加征落地。
國泰君安宏觀研究還表示,復盤發現,關稅加征通常經歷:貿易調查/口頭威脅→官方書面聲明→正式落地。官方聲明至正式落地時間在一個季度內,貿易調查或口頭威脅距離正式落地時間跨度則最長可達一年。
分行業來看,雙邊依賴度較高、可替代性較低的電子、紡服、家電等搶出口尤為明顯。其中,紡服是搶出口的“排頭兵”,搶出口最為迅速、集中。電子和家電搶出口的幅度則最強,具有連續幾個月大超季節性的現象。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商品出口國,美國是中國商品的最大買家。去年美國進口中國商品總額約4300億美元。
凱投宏觀預計,美國進口商因對關稅的擔憂提前加大采購力度,中國或到明年下半年才能感受到關稅帶來的不利影響。
還有不少美國業者認為,中國的地位無法被取代。
位于密爾沃基的ABC集團幫助美國企業管理在亞洲的供應鏈。其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喬·尤爾肯(Joe Jurken)表示,盡管他的客戶已經加強了從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國的采購,但中國仍在一定程度上主導制造業。
在尤爾肯看來,中國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通信和交易渠道,西方公司更容易開展業務,其他國家的這些系統尚在開發中。此外,相較于其他國家,中國供應商也擁有價格優勢。
“中國永遠無法被取代,”尤爾肯說。“其他市場是一種選擇。”
專注于提供海運出口報關及配套服務的出口報關企業,在上海各口岸業務現場均設有海運 出口報關服務網點,可以為客戶提供更便捷的海運出口報關 服務。海運出口報關服務熱線 021-35311787
咨詢熱線
17521725883